纪录片如何讲好“一城一事”|嘉峪关国际短片节论坛

  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类型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纪录片作为“城市影像名片”来打造。

  10月29日,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展主题论坛“城市纪录片,一种新类型的崛起”举办,与会专家及众多纪录片人从不同层面对城市题材纪录片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展望城市纪录片的未来发展。

  融合传播,打造“城市影像名片”

  当下,以城市为背景,或者停留在介绍城市发展历史、风景人物等表层信息的城市纪录片已不能满足受众审美需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谈及城市纪录片发展趋势时说,“创作可以基于历史,也可以基于当下。”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金城兰州》等作品不仅聚焦城市的历史,还展现了当代城市生活魅力和活力。《城市24小时》第一季挑选了郑州、武汉、深圳等几座有代表性的城市,通过二十四小时全记录的方式,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中打捞现代城市之美……如今城市题材作品已开始与普通人的生活产生更紧密的连接。

  城市题材的纪实影像在深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同时,在塑造城市形象、带动文旅消费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副总监黄彩良介绍,纪录片《日出之食》将镜头对焦北京、湖北、云南、长沙、贵州等地特色早餐文化,以小见大,通过饮食折射城市变迁。该片在优酷播出期间,相关食材与盒马鲜生联动,促使盒马鲜生日活跃量大幅增长。同样以美食为切入口的《寻味顺德》,在腾讯视频点击量超过7亿,并在多家电视台重复播出,直接带动顺德文旅产值旅游和餐饮业成倍增长。

  除大体量纪录片创作,在融媒体时代,微视频、微纪录片对城市形象塑造也在逐步加强。《上海100》等作品丰富了纪实影像表达方式,拓宽了纪录片边界;《遇见·青岛》《遇见·梅州》等以城市为主题的短视频大赛,对城市形象塑造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届影展开正式开幕前,组委会还举办一场了以嘉峪关文化历史为元素的“魅力嘉峪关”手机电影大赛,旨在通过短视频参与的方式,增强人们对于嘉峪关历史文化的认同。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纪录片传播面窄、影响力小的藩篱逐步被打破,网络媒体突破时空限制、覆盖面和交互性都大大提升,有利于城市纪录片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城市短视频传播已经成为新的‘蓝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唐俊总结道。

  用纪实影像记述“一城一事”

  虽然城市主题纪录片涌现了诸如《城市24小时》《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城门几丈高》等佳作,但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新类型,此类作品的创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指出,要将中国城市题材纪录片类型化,需在学理上进行梳理,同时深耕创作,填补展现城市的功能、城市居住状况、城市人的心态等作品的市场空白。

  基于城市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陈宏重提了建设纪录片小镇的设想与实践,为城市题材纪录片类型化助力,从产业角度展望城市纪录片的未来。“纪录片小镇也是城市的一种形态,用纪录片构建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所有的一切都跟纪录片有关系,形成纪录片产业集群,其中有纪录片的研发、创作、销售,形成纪录片的跨界产业运作模式。”

  在《城门几丈高》等作品的带动下,城市纪录片的影响力逐步得到释放。长期从事影视文化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徐兆寿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城市题材纪录片应该继续深入传统、深入内部,展现对文化精神的构建。“纪录片人应自觉承担构建城市文化的责任,找到历史与现在沟通之处。”

  同样扎根西北的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纪录片导演秦川,从2004年起一直执着于讲述敦煌之城的文化记忆。多年来,其连续创作了《大河西流》《敦煌伎乐天》《敦煌画派》等10余部50余集敦煌文化系列纪录片,涵盖了敦煌历史、地理、书法、音乐、舞蹈、美术等各个门类,构成了一部敦煌历史文化影像志。“纪录片人真正想扩大城市影响力、塑造它的形象,只有像老农一样深耕细作,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用多种角度和面貌呈现给观众。”秦川说。

  论坛尾声,杨乘虎提出了城市纪录片书写的另外一种可能:展现城乡互动,“城门不是阻隔城市故事的边界,反而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取材空间”。在他看来,城市纪录片可以把城乡的互动关系作为一个通道,成为一个新的叙事空间和故事来源。“不管城门有多高,有城市的落点与起点就可以。”(第八届嘉峪关国际短片展主题论坛 供图)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